第312章(2 / 2)

牛男 报纸糊墙 2232 字 1个月前

“就挨着你那个牛王居,小溪对面有块地,好多年前,一个外地人跑咱这里来开淀粉厂,当时那地价便宜,不过那个厂子最后还是黄了,这两年他在外地发展得还不错,前阵子听说咱这边现在也发展起来了,就想把那块地出手,卖个好价钱。”

“你瞧上那块地了?”老周一挑眉毛,那个淀粉厂他知道,地方还挺宽敞,站他们超市楼上,往小溪对面一眼就能看到了。

“可不是,价钱高是高了点,咱倒也还能接受,就是土地属性不太好弄,他原来不是建厂的嘛,我又不打算开工厂,真要买过来了,最后肯定也是要建商品房,这玩意儿有点悬啊,不一定批得下来,我这不得先去探探路嘛,不然那么大一块地买下来,砸那儿也不是回事啊。”他们镇上如今的地价可不便宜,那么大一块地,不是小数目,所以胡群峰心动归心动,暂时还没敢轻易出手。

“要不然你也甭愁了,这块地让给我吧。”老周转头看向胡群峰说道。

“你?”胡群峰一直觉得罗蒙对投资土地的事情没什么兴趣,自从上回那栋楼建好之后,他就再没关注过这方面的信息,一直不吭不响的,没想到这会儿突然又说自己要买地。

“本来没打算这么早买,不过这回这块地皮,我也挺中意。”老周笑了笑,问胡群峰说:“怎么样?这回这块地就让给我?”

“诶,说什么让不让的,我这边八字还没一撇呢。”老周难得向他开次口,胡群峰自然也不好表现得太不好说话,再说他的山水人家后期还打算继续扩张,这回的投资他一开始就是决定要走保守路线的,先探探路,要是实在不好搞的话,干脆就算了。

“你买地干嘛?”马从戎问罗蒙。

“建厂子呗。老周淡淡笑了笑,把目光移向花花那边,花花这会儿已经吃完馄饨了,正在喝汤,喝几口还打个喷嚏,用爪子擦擦脸继续战斗。

“建什么厂子啊?”马从戎看出来罗蒙好像有点不想说这个话题,可是他不问不行啊,如今极味楼好多东西都是从牛王庄进的货,对于牛王庄和罗蒙这边的动静,他自然要时刻关注。

罗蒙确实是不想说,不过在马从戎的追问下,他最终还是平静地吐出几个字:“奶粉厂。”

“奶粉厂?”马从戎皱了眉头,他没想到罗蒙还能有这心思。

“老弟啊,这你可要想清楚啊,现在这行业风浪太大,你这个水牛奶光卖鲜奶也不愁销路了,何必……”胡群峰说到这里,暮然停住了,是啊,老周家的水牛奶根本不愁买,他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难道单单只是为了挣钱?

“悠着点,别玩太大。”马从戎大概能理解罗蒙的心情,像他们这样的人,看似精明市侩,不像有些人整日把国家名族挂在嘴上,但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愿意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大不了,我这现在才几头牛?”罗蒙其实早就开始计划奶粉厂的事,所以上回王大胜谈起合作养牛的时候,他才会那么干脆就答应,牛王庄的水牛不断繁衍,除非卖牛犊,不然规模势必就要扩大。

而奶粉厂,是罗蒙在养水牛的最初,就已经深埋在心底的方向。或许在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当大家再谈起这个泱泱大国的奶制品行业的时候,不会再像现在这般充满了怀疑和否定。

那时候人们也许会说:奶粉干嘛要买进口的,根本没必要,国产的也有很多放心奶粉,我们家一直吃的某某牌就很不错,还有某某牌和某某牌也很好啊,我们家好多外国亲戚都让我给他们代购呢。

或许这些话说出来会有人觉得天真,但是罗蒙相信,拥有这一份天真,并且愿意为这一份天真付出努力的人绝对不止是他一个。

每个人的力量就像是一汪清泉,虽然力量有限,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依旧能湿润周围的土地,总有一天,这些泉水汇聚成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的江河,到时候,这个世界必然就会有所不同。

买下这块地的过程异常顺利,在胡群峰的安排下,罗蒙第二天就见到了那块土地的持有者,一个五六十岁的男人,长得高高胖胖的,皮肤挺黑,嗓门很大。

对方之前就对牛王庄的事情有所耳闻,又听说罗蒙买下这块地是想建奶粉厂,主动就把价钱降低了两成:“难得你们这些年轻人还能有这份心,哪天你这个厂子建成了,到时候给我寄几瓶奶粉。”

老周见他也是个有心的,就打电话回牛王庄,让陈建华安排人送一些水果酒和一袋五十斤装的大米等东西过来。

之后老周又多坐了一会儿,正事谈完了,这个卖地给他的人便说起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几年前他出了一场车祸,伤得很重,几场手术下来,整个人元气大伤,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就是从水牛镇出去的,跟他说水牛镇清净,自己在这边也有房产,问他要不要到这里来静养一段时间。

这人那时候刚刚死里逃生,十分惜命,听了朋友的建议便带着老妻过来了,水牛镇果然像他朋友说的那样十分清净,他和妻子每天从那些山上挑菜下来卖的老农那儿买点农家菜,隔三差五买一只农家鸡炖炖鸡汤。

那时候水牛镇的物价还比较低,他们夫妻俩颇有些家底,出手也大方,买菜从来都不还价,渐渐的也就跟一些卖菜的农户混熟了,有时候连哪个村子有人要杀猪,他们都能得到消息。

他是在城里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的,见这些菜农每天挑菜到镇上卖,那么好的红心番薯一斤卖一块钱,还有不少人要跟他们两毛三毛地还价。

尤其是当年山上种番薯的人又挺多,本地人实际上消耗不了多少,于是价钱就直往下掉,七月半的时候还能卖到一块,等到八月十五的时候,就只剩下七毛了,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镇上的番薯连六毛都卖不起。

他借着自己的关系网,想给这些老乡找找销路,几个电话出去,就有些灰心了,因为那一年到处都是番薯,北方那边的,听说连五毛钱一斤都卖不到呢。

想了又想,他觉得自己既然有能力,为什么不替这些老乡做些事?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经历过一场生死大劫之后,他也比从前看得开了,于是他就找了几个村民,跟他们说明年你们别种这么多红心番薯了,多种点高淀粉的,到时候他要在镇上办个薯粉厂。

然后买地建厂购置设备,等到第二年秋天,他果真就在镇上建了一个淀粉加工厂,这一年水牛镇上的农户倒是不愁卖番薯了,他却是愁起番薯淀粉的销路来了。

那几年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他之前没做过这个行业,做了淀粉出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卖,那时候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手里头有什么东西要出,到论坛里说说都有人会打电话过来问,那时候他们就是登报,还有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打广告,十几个字排好队,在屏幕最上边溜个圈,一个星期就是好几百,效果还不怎么样。

总之,这个淀粉加工厂最后还是黄了,亏了钱不说,更让他觉得难受的,是答应老乡的事情却做不到。

如今的水牛镇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但是他却再也没有力气重开这个淀粉加工厂了,离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他就是两眼一抹黑,加上年纪大了,再也经不起摔打,现在看到年轻人敢想敢干,他就觉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