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一 世纪工程(2 / 2)

甲壳狂潮 金属裂纹 1797 字 22天前

天河号上条件有限,只能处理到这一步,处理完之后还得重新装箱运回北月洲,把整束的碳纳米窍维打散,将纳米级的碳纳米管抽取出来,重新编织成合用的碳纳米窍维缆索。

这个过程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为了分散窍维束,北都和华盛顿携手合作,制造了一批专业设备,所有运回北月洲的碳窍维全部由自动化机械处理。

然而即使是人类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手动分离碳纳米管,工业化生产根本就没那么高的精度,顶天分解到几十根碳纳米管的程度。

不过这样的水平也够用了,几十根纠缠在一起的碳纳米管编织成索,再以适当的处理辅助,强度完全达到轨道电梯的需求。

缆索的编织也不是一帆风顺,那可是两万四千多公里,放地球上能绕着赤道半圈还带拐弯,而且为了保证强度,中间还不能有接头,哪是说织就能织出来的?

为了这事儿北都和华盛顿都没少操心,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造轨道电梯,恨不得把所有理论上的东西全都实验一遍——抵抗组织要是知道人类拿他们当实验品,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更麻烦的是编织的速度太慢,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只能编几公里,按这样的速度,没个十几二十年甭想完工。

北都和华盛顿搞了一次非常有效率的紧急磋商,磋商结束后马上追加了几十套处理设备,编织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把日产量提高一大截,达到每天三十公里的水平。可是每天三十公里,攒足两万四千多公里也需要八百多天,那可是整整两年半,地球和抵抗组织愿意等,但是木星那边能安分那么久吗?

而且继续追加设备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每天三十公里就是极限,再多原料就跟不上了——为了赶进度,连地球自产的碳窍维都搭进去了。

好在这东西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绳索,更不是从头到尾一样粗细,缆索每个位置的受力情况都不一样,越接近同步轨道受力越强,所以刚织出来的缆索最宽最重,之后可以逐渐收拢变细。

为了拿到准确数据, 北都和华盛顿分别用超级计算机算了几回,又把数据拿到一起对比,着实费了一番手脚,才拿到了最精确的力学模型。

北月洲最开始编的那部分,是大气层里连接地面端的缆索,这部分不比太空站那段差到哪儿去,所以编织难度相对较高,等这一段织好之后,难度就会逐步下降,织造速度也会慢慢提升。

就这样,来往於地球和木卫零之间的运输船络绎不绝,高密度的运输一直持续到2029年六月初才缓了口气。

北月洲的织造任务则一直持续到七月上旬,织造初期,完工的缆索一层层盘在北月洲地面上那个陨石坑里,但是随着工程的进行,堆积的缆索越来越多,一旦纠缠在一起根本解不开,到时候所有的工作就全白干了。

后来北都干脆用一艘飞船把缆索拉上太空,从月球上一直往外扯,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百公里,织一段扯一段,最后一直扯出两万多公里,拖在月球屁股后面像条冰白色的尾巴——经过严格的表面处理,缆索外层粘上了一层薄薄的虫壳,所以看起来是淡淡的冰白色。

北都和基地集团还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把缆索附近划为禁飞区,无论哪个国家的飞行器一律不许靠近,否则一准击落没商量,就算是北月洲舰队和国际舰队的战舰,也必须得到联合指挥部的允许才能靠近。

2029年7月11号,最后一段缆索完工,随着联合指挥部一声令下,一直扯住缆索的飞船即刻飞往木卫零。

至此,历时近十个月的轨道电梯计划终於开花结果,即将结出第一颗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