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战争的本质(1 / 2)

农业中华 郁榕 1459 字 19天前

欧洲,四月德国突袭丹麦和挪威,五月进攻一心想着中立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突破比利时的阿登山地天险,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展开了全线进攻。

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但是此时德国已经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法联军只能大撤退。

苏联因为要迫切解决东西两线的安全问题,直接出兵进入了波罗的海三国,拿下了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一小部分划归乌克兰。

因为这些地方以前就与俄罗斯有些渊源,斯大林吸取了波兰战争的教训,采取了比较和缓的政策,实际震动并不大。苏军在西线采取了次递纵深配置。大批的苏军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北部,因为那里七成以上都是俄罗斯人,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很快就占领了哈萨克斯坦北部,沿着里海而下,攻入了土库曼和乌兹别克。重新掌控了一战时英国和俄国达成的瓜分波斯的地界。兵锋直指帕米尔。

何应钦的第四集团军推进到了哈萨克丘陵,形成了中国占领山区寸步不让,而苏军占领图兰低地,中苏两军在图尔盖洼地,咸海,图兰低地一线形成对峙。哈萨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被瓜分了。

苏联认可这种分野。因为这种分野早就开始形成,中国人在山区的道路建设以及移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天山和哈萨克丘陵早就布满了中国人。现在只不过是正式出兵而已。苏联也没有心情在在此时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发生战争。

苏军只是在咸海和里海之间留了一定的防御部队,开始向通古斯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实际控制线增兵。

但是这种增兵并没有超过白崇禧的预期。毕竟,德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应付可能的东西两面同时作战的情况,苏联采取了这样颇为保守的兵力布局,在乌拉尔山两侧配备了足够的后备兵力。同时乌拉尔山也正在迅速成为苏联的工农业核心区域。做出强攻中西伯利亚高原其实是个假象,而防御德国才是真实的目的。苏联还需要时间来强壮自己。

五月底,苏联的布局基本完成。

这直接影响了德国的军事战略。德国认为在中国和日本的压迫下,苏联短时间不会对德国产生威胁。

诺曼底。德军彻底放弃了和英国讲和的心态,装甲兵团和已经被逼上绝境的英法联军发生了惨烈的战斗。尽管英法调用了全部的舰船进行了大撤退,但是真正撤回去的盟军只有不到十二万人。

二十多万盟军战死和被俘,而德国的装甲军团也损失惨重。装甲兵团是在空军的支持下才勉强取得了这样的战果。以至于德国暂时失去了发动闪电战的能力。尽管如此。二十多万盟军的损失,是盟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法国的军心彻底崩溃。

德国在这次战役中总结了空军和陆军协同的经验,同时也知道了先进的通讯技术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英法美和德国都知道中国使用了一种电磁炸弹。可以切断战场通讯。但是毕竟中国隔得太远,且十分保守,所以欧洲没有发展电子通讯的顾忌。

只是双方在一开始就被电子屏蔽给拖住了脚步。大批科学家失踪,形成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没有继续在晶体管上进行研究,而后期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和工程师们在电子管的制造工艺上取得了成绩。并且成功解决了电子对抗和屏蔽的技术问题。这使得整个欧洲科技继续在电子管的死胡同上越走越远。

由于美国此时国内发生了内乱,中美海上纷争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美国海军的颓势已经明显,这让原本可以成为改变欧战格局的砝码失去了作用。罗斯福的执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罗斯福主动提出了民族和解,给予印第安人平等的权利,以平息北部的**主义思想。想从内乱中脱开身来。

六月十二日,西雅图的美军主动撤出。宣布华盛顿州改为西雅图印第安自治州,允许印第安人自由前往西雅图,条件是西雅图不脱离合众国。

罗斯福的政策在美国国内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