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1 / 2)

同心同德之下上门提亲,又有林肃赐婚,婚后效仿林肃之举,那夫人揍军中将士一对二都不带输的,自是夫妻和睦。

“想要掌握这天下,不需要事事都捏在手里。”林肃拨弄着御花园中的花朵道,“只需要军队在朕的手上,他们就翻不出浪花。”

他虽放权,却也不是全然胡闹,权势往往比财富更有用,就是因为它强而有力。

想要政策施行,没有重拳出击怎么行。

康柏玉放下了心神道:“陛下所言极是。”

帝王脾性在平时极好,但是从来不是软柿子任由他人拿捏的。

林肃从花丛中择了最盛的一朵摘下在鼻尖嗅闻,看着康柏玉道:“你也去选一朵吧。”

“臣不爱此物。”康柏玉觉得陛下执花也不娘气,只是他却是不必了。

“朕何曾管你喜不喜欢,摘一朵回去送给你夫人。”林肃转身离开,挥手道,“不必跟来了。”

康柏玉:“……”

不用想,那花自是送给皇后的。

06感慨:【康将军跟了宿主这么多年,还是不解风情。】

俗称的带不动。

【你跟的时间可比他长。】林肃进殿之时将那还沾着露水的花朵放在了黎沅的床边,然后捏住了他的鼻尖,听他支吾一声,笑道,“小懒虫还从不起床?”

“臣如今已经而立有余,将近不惑,哪里小了?”黎沅嘟嘟囔囔,他昨夜得了新奇玩意不想睡觉,被林肃收拾了一顿,今日也是难得的懒觉。

“你在朕这里永远都是小的那一个。”林肃笑道,“要起么?”

“坐不起来。”黎沅躺着伸出了双手。

林肃很自然的拉住了他的手将人拉了起来,扶住后背道:“有这么困么?”

黎沅将头枕在了他的肩窝磨磨蹭蹭道:“缓一会儿,缓一会儿就好。”

他就是清醒起来有些困难。

他磨磨蹭蹭一会儿,清醒的时候看到了床边瓶中的花:“陛下出去了?有大臣来?”

“康柏玉来了。”林肃取过他的衣服,并不假手于他人。

多年相处,他二人早有默契,黎沅一边穿衣,一边道:“边境那边马潍族一直频频骚扰,军队调动频繁离开国都,想来也是担心你放权太过,引火烧身。”

“他们从更远的西北之地迁徙过来,打了就跑,不同于以往作乱之军守于一地,若是躲进草原内部,再加苦寒天气,康柏玉可能会吃亏。”林肃对于此事还是颇为上心的。

“有火药也不行么?”黎沅这一次是真的清醒了。

“你可知道草原有多宽广?便是将齐国所有的火药拿过去,也不过炸平方寸之地。”林肃给他系着衣带道。

黎沅看着他,蓦然握住了他的手道:“陛下是想亲自去么?”

“康柏玉不了解草原,一知半解的去了只会让兵士平白牺牲,只能我去。”林肃平静的看着他道。

当一国帝王,肩上自是担着万民,有责任加身,便不能随意让兵士牺牲。

黎沅喜欢他的这份责任心,因为这就是帝王:“你若去了,我必替你守好这国都内外,只等你平安归来。”

黎沅自是想同他一起去的,只是他知道不能,这个国家的运转目前还需要一个做主之人,只有他留在这里,才能让林肃在前方不必担心来自后方的压力。

“乖。”林肃摸了摸他的脸颊道。

男人明明已经迈过了不惑之年,可岁月却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痕迹,反而多了岁月给的沉淀与沉稳,让黎沅觉得明明应该转为老夫老妻的那种平淡了,却偏偏还会为他不经意的举动而弄得心旌神摇。

连母后都是感慨,说他这真是碰到了对的人。

陛下亲征绝对是举国震惊的大事,但是边军频频被扰,确实需要迅速平定。

林肃擅长计划,黎沅更是将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防寒防暑的药物,以防腹泻的药物成批的准备,就怕出什么问题。

林肃久未离宫,如今一身将袍,跨上马背的时候红缨飞舞,黎沅站在城墙之上,隐约窥见了他当年攻伐各皇宫时的英姿,便是极盛时期的康柏玉也是有所不及的。

“陛下出征,必然战无不胜。”康柏玉立在黎沅身侧道。

这是最高的信服与敬仰。

“我信他。”黎沅朝那背影招了招手,却恰好逢林肃转身,明明相隔甚远,却似乎对上了视线。

黎沅愣了一下笑了出来:“本宫与陛下还是极有默契的。”

明明已经有了夫人的康柏玉:“……”

若不懂草原,那么草原作战将会比城池作战多折损五到十倍的人手,所以历来帝王都会对什么匈奴极为头疼。

可林肃偏偏是懂草原的,明白上面的气候变化,水草丰腴之地会在何处,何处会有沼泽形成。

他行军路线诡异,但兵士们却皆是信服,往往能够出其不意,更甚者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这里的游牧民族更像游牧民族。

虽是气候适应上出了些偏差,可齐国富足,自不会在此处亏待将士。

林肃处处设陷,只是因为行动太快,往往返回京城的奏报有些来之不及,且深入草原太多,最终将最后的残兵逼入怀山角落时,京都之中彻底失去了林肃的消息。

“殿下,距离上次奏报已经有七日没有消息传来了,如今可要增派援兵?”大殿之上大臣上奏道。

“贸然派兵不仅跟不上先头队伍,还有可能让援兵深陷其中,陛下英明,只是一时断了联系,自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康柏玉出列道。

“若不是康将军不擅长草原作战,也不必陛下亲自前往,如今可真是大言不惭。”有文臣回道,“草原不同于城池,陛下孤军深入,如今不得消息,还请皇后派援兵接应一二才是。”